殺死那個創業者 |
發布時間:2018-12-19 文章來源:本站 瀏覽次數:4820 |
1999年的春天,美國也從前有過全民創業潮。
一份民調顯現,其時每十二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在創業。一群群的年青人將自己的偶像從Backstreet Boy和小甜甜布蘭妮改成了雅虎的楊致遠和亞馬遜的貝佐斯。
這兩位年青富豪身著隨意的T恤和牛仔褲,微笑地呈現在每一本新聞和商業雜志上。由于媒體將他們包裝成自食其力的模范,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夠成為下一個楊致遠。
那年的哈佛商學院共有880名畢業生,計劃加入科技創業公司和風投基金的人數初次超越了想去咨詢公司和出資銀行的人。
“我不想放過這條大魚!碑厴I生帕特里克.穆蘭在承受《財富》雜志采訪時說,“我不想錯失下一場工業革命。”為此,他回絕了金融組織的錄用告訴,投奔了一家名為SupplierMarket.com的B2B公司。
他們的眼中是金光閃閃的前輩榜樣。哈佛畢業生斯蒂格.萊西利在前不久剛把自己的Exchange.com以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亞馬遜,而另一名畢業生安東尼.蒂安則為自己創辦的互聯網公司Zefer募到了1億美元。
“在今世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時分,做一番事業的機會就這樣擺在眼前!钡侔苍诔惺堋恫ㄊ款D環球報》專訪時斷定。
2001年上映的一部名為《Startup.com》的紀錄片電影,實在的反映了這一切。
影片開頭,一名年青俊朗的出資銀行家拾掇好他的辦公桌,抱著紙箱子頭也不回的走進了紐約的夜色。他的死后,高盛的招牌正在熠熠生輝。
“我要去開一家互聯網公司了!彼鈿怙L發地說道,那是1999年5月,這位年青人看到了一個讓普通人經過網絡繳納交通罰款的商機,于是拿著一份名為Govwork.com的融資計劃辭了職。
這一切,好像一個輪回般,在十幾年后的神州大地上重演。
01
在前段時刻刷屏的那篇《ofo劇中人:我不愿謝幕》中,一位職工對著記者反問,“風口要完畢的時分,莫非咱們做了一場春秋大夢?”
或許他說的沒錯,這場大夢的開頭一向要追溯到1995年。
那一年馬云剛剛創辦了國內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而在大洋彼岸,互聯網大潮早已如火如荼。
一場里程碑式的IPO正在進行,那就是從前的瀏覽器霸主——網景通訊。
在網景創始人吉姆·克拉克的回憶錄《網景時刻》里寫道,“8月9日早晨7點的天氣是典型的硅谷夏天清晨天氣,加州的這個旮旯現已披上了一層神話色彩!
但在那天早上紐約的納斯達克交易所內,卻是熱火朝天的另一幅光景。
剛剛掛牌的網景股票實在過分搶手,不管交易員指定了怎樣的開盤價,出資者都情愿報出更高的價格。這導致交易遲遲無法成交,股票底子沒辦法開盤。
由于打電話要來購買網景股票的個人出資者太多,著名的證券經紀公司嘉信理財干脆將錄音電話一開頭的語音信息改成了“假如想購買網景請按1”。
最終,網景的股票在上市當日暴漲了一倍多,市值超越22億美元,幾乎趕上了國防承包商巨子通用動力。第二天早上的《紐約年代》這樣寫道,“就這種體量的新股上市來說,這是華爾街歷史上成果最好的開盤日!
這次IPO的含義不只在于發明了一大批億萬富翁,更是代表了一個新的上市形式的呈現——在此之前,無論是微軟仍是思科,大型科技公司上市時總歸是要盈余的,但是網景在上市前不光一向虧本,而且越虧越多。
它的上市受到如此熱捧,徹底建立在收入添加微弱,出資者以為公司未來總有一天會盈余的基礎上。
就像后來被譽為互聯網女王的瑪麗·米克在專訪時說的那樣:
這一連串的“正確”,就像是給互聯網圈摁下的一個答應按鈕。
這意味著一群還沒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也能與一位有錢的“怪人”碰頭,從風投那里籌上一筆資金,然后花上一年半載就能夠建立一家價值十億美元的公司。
這意味著投身商界不再有必要從第一天就開端考慮如何掙錢養活一整公司的人,而徹底能夠穿上舊T恤,叫上幾個哥們,用他人的錢完結自己的愿望。
雖然網景最終的下場是被美國在線收購后徹底消失,雖然納斯達克泡沫的崩塌現已證明了就算收入接連多年添加微弱的創業公司照樣能夠一朝傾覆,但是事實上,這一“創業-風投-收入添加-上市”的商業形式非但沒有被拋棄,反而愈演愈烈。
從前網景的20億美金市值現已讓商場大叫張狂,而現在這些動輒2、300億美金市值的獨角獸上市后,卻被以為潛力無限——
騰訊音樂本年預計凈利潤30億人民幣,市值卻高達200億美元,市盈率超越40倍;美團點評三季報扣除非常常損益后仍然虧本30多億人民幣,但沒關系,只要營收還在以翻倍速度添加,350億美元的市值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鐵底。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金融學教授Jay Ritter統計發現,本年前三季度,83%的美國IPO都來自截至上市首日12個月內虧本的企業,這是1980年以來虧本企業上市最高份額,刷新了2000年所創記錄——2000年這一比率為81%。
而在大幅添加的虧本上市企業中,我國科技企業特別耀眼。
依據復興本錢的IPO報告,本年前三季度,在美上市的我國科技企業23家,已然發明新的歷史記錄。而四季度,咱們又迎來了360金融這樣重量級的“虧本”選手。
另一方面,港交所也放松了上市的盈余要求,這讓本年的香港商場有望重奪全球IPO第一的寶座。
究竟是從什么時分開端,咱們不再要求上市的公司發明出實實在在的盈余了?
02
虧本的創業公司總要有人提供燒錢的彈藥,改動這一上市形式的重要推手之一毫無疑問是危險出資。
美國風投職業的來源能夠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但在互聯網年代到來之前,他們會要求創業者將自己身家的三分之一投入公司,同時至少會培育五到十年后,才會將出資目標推向大眾商場。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微軟前總裁史蒂夫·鮑爾默就對持續虧本的亞馬遜受到商場熱捧表明過不解,“他們壓根不賺錢!在我的世界里,掙到錢之前都不算真實的商業!”
但這一切的審慎和嚴格,在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年代戛但是止。
“融資幾乎容易得可笑。”一位年青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說。他在1999年秋天為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籌集了幾百萬美元!澳隳軌蜃哌M紐約隨便哪個辦公室,只要工作人員覺得你看上去還算機伶,立刻就會交給你好多錢。咱們不需求商場數據,咱們不需求產品展現,咱們什么都不需求。咱們只要商業計劃,有這一項就足夠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1996到1999短短三年間,美國的風投組織數量翻了一倍,總規劃則擴張了三倍,到達1640億美元。連綿不斷的資金從大學捐贈基金和養老基金中流淌而來。這些傳統含義不會進行特殊出資的資產辦理組織,以為參加互聯網昌盛更保險的途徑是做風投基金的LP,而非在二級商場上買現已炒高的股票。
某種含義上來說,他們是很正確的。
而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投向風投職業的“長錢”就更多了。全球央行此伏彼起的量化寬松方針讓商場流動性泛濫,在股債二級商場賺的盆滿缽滿的出資者開端將錢轉移至特殊出資領域。
比起規劃龐大的二級商場來說,危險出資的資金蓄水池小得不幸,所以當量化寬松的洪流來臨時,可出資的錢開端遠遠超越可出資的項目。
過去創業者擠破頭搶融資,現現在風投爭先恐后搶項目,給他人送錢。
硅谷新晉的出資者中,有許多好萊塢名人、流行歌手,這些人被華爾街稱為“傻錢”?墒聦嵣,絕大部分的風出資金都是“傻錢”,由于沒人確切知道哪個項目可行或許哪家公司會脫穎而出,許多風投組織干脆將錢投到一切地方,也就是所謂的“撒網然后祈求”(Spray and Pray)。
后來這一招也被引進了我國,美其名曰投賽道。
關于出資組織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他們下了過錯的賭注,而是錯失了其間一步好棋——投了一百個爛公司都沒關系,投中下一個Facebook和Spotify就能一夜成名。
在我國,相同的劇本被翻版上映。
我國的VC/PE組織辦理基金在過去十年的擴張超越10倍。依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止2017年底,私募股權和創業出資基金規劃現已超越7萬億元人民幣。
這是什么概念?滬深兩市現在總市值也不過45萬億元,那么光風投基金的規劃就能夠再造1/6個我國股市。
就算在美國,這么高的份額也聞所未聞。
更何況,和美國的風投需求依托上市才干退出不同,從2012年起,異軍突起的BAT成了風投職業最粗大健壯的大腿。
要什么IPO,習得文武藝,賣給BAT。
現在BAT慢慢變成了TMD,在國內IPO逐步變回了海外IPO,不變的是越來越短的風投周期,和不斷蜂擁而至的新資金。
也難怪,你讓我國的“傻錢”去哪兒呢?
房地產?早就配太多了。股市?15年那波搞怕了。只要風投,在本年下半年之前,無論是IPO上市仍是被大公司并購,看起來總歸是個包賺不賠的買賣。
因此,從VRAR到共享經濟再到新零售,你方唱罷我登臺。比及萬馬齊喑之時,至少咱們還能整體出動去搶頭部項目。
君不見這邊廂本錢寒冬創叫苦連天,那兒廂字節跳動和大疆的融資分分鐘被搶個精光。
在這樣的商場環境下,要創業公司盈余?不存在的。盈余之前,趕緊給我先上市吧。
03
1999年,一個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在剖析在線寵物用品職業時這樣寫道:
創業本應是件嚴肅認真、仔細打磨的工作,但在風出資金的泛濫和出資者偏好的轉變下,變成了一個激動兒戲的挑選。
去年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張狂的獨角獸:硅谷創業公司歷險記》。在這本書里,一個年過半百的新聞周刊記者由于被辭退而誤打誤撞進了一家科技初創公司。
在書中,作者翔實地描繪了這家實在存在,也的確上市了的科技公司背面的運行機制和企業文化——被巨大上名詞包裝、實質上卻是傳統郵件營銷生意的商業形式,被糖塊墻和各種活動洗腦信任創業公司神話的職工,“不擇手段炒高價值、只為了高估值和實現股票”的老板和中心團隊。
而到了書的后半段,他也終于搞清楚了科技創業公司的開展形式——“快速添加,不怕虧錢,立馬上市,發家致富”,這讓他理解了為什么風出資金現在這么喜歡給年青創始人出資。
在“科技公司如電影”的比喻中,他將風投比作制片人,CEO則是男主角。若有或許的話,制片人當然要請一位像馬克·扎克伯格的明星——年青,最好是中途輟學,或許還有點小小的自閉癥。
而在編寫劇本,也就是“企業故事”的時分,神話的來源、高潮的時刻和英雄的征程都是有必要的,中間還能夠摻雜著需求克服的種種困難,不得不被殘殺的惡龍對手,以及即將分裂轉型的商場機會。
制片人為建立公司出資了上百萬美元——就好像拍電影一樣——之后再花上幾百萬美元來做宣傳,為的就是IPO這個開幕之夜,人們在街口排成長龍,等著進入電影院看電影。
而比及把影院的座位都塞滿之后,制片人和男主角就能夠實現收益了。
讓咱們再重復一次上面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說過的那句話——在現在許多風投與創業家心中,創立公司只不過是為了上市而不得不完結的無聊使命,僅此而已。
在這樣的形式下,想要踏踏實實做事的創業者、想要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開展的企業家是要靠邊站的,情愿陪同一個企業數十年,幫其打造杰出的公司治理和制度建造的風出資金是募不到錢的。
敢想敢拼、能在短時刻內將公司收入做到盡量大,哪怕對公司治理、人員辦理缺乏經驗的年青夢想家才是商場獨愛,能夠告訴出資人自己投過多少個大牌項目、搶過多少條賽道的風投家才干取得資金青睞。
創業這事,從未如此浮躁過。
04
任何無限制增發的通貨,無論是二十年代的德國馬克仍是六十年代的美元,都必定會在出資者們最終對其損失信心后迅速價值降低。
不過就錢銀而言,至少講點信用的央行都還有操控增發率的動力,以保持錢銀的根本價值。但是互聯網股票的供應量是由風投基金、創業者與出資銀行們決定的,三者都有加速發行股票的強烈動機,而他們也的確是這么做的。
充分的科技創業公司供給,疊加逐步不再寬松的錢銀環境,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價值降低只是早晚的工作。
就像港股從前稀缺的互聯網公司標的美圖,現在早已淹沒在美團、小米等巨無霸之中,默默地跌去了90%;又比如美股上從前的中概互聯網金融第一股迷人貸,在16~17年翻了十余倍之后,現在塵歸塵、土歸土。
這時分,受傷的會是風投嗎?不會。且不說在上市已久的科技創業公司中,風出資金早已套現離場,就算是百花殺后的流血上市,風投也會由于“棘輪條款”的存在而能夠取得足夠多的補償。除非有毀滅性的崩盤,否則風出資金很難虧錢。
那受傷的會是創業者嗎?也不會,F在幾乎每家公司在Pre-IPO輪中或許正式上市時都會變賣一些老股,以保證創業者取得足夠多的收益。就算像美圖這種蔡文勝信誓旦旦不會減持的公司,也照樣能在高點讓自己的兒子減持了9個億港幣。
那受傷的是誰呢?被創業故事感動而在二級商場買入的散戶和組織自然是一員——“人人奉獻一份愛,就能為偶像崇奉充值,為企業虧本買單”。
不過除此之外,這些創業公司的職工也往往會成為被獻身的目標。
是的,騰訊和阿里發明了成百上千個富翁,沒錯,每一個中概股的成功上市背面都有一批歡呼雀躍的老職工。但那,都是在泡沫退潮之前。
關于創業公司的職工來說,收入的一大部分是用股票期權來抵的,而期權的行權價則是依據股票頒發之日的公司估值來計算的。
假如來得晚,行權價很高,那么上市之后,期權或許就會變成水下期權——換句話說,就是一張廢紙。問問許多本年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職工,他們對此會有更深的感觸。
比期權影響更大的是裁人。
2000年~2001年,美國互聯網公司迎來裁人潮。亞馬遜裁掉了1300名職工,相當于總人數的15%;現已成為了美國在線-年代華納聯合公司的一部分的CNN裁掉了1000名在線部門的職工。
這些從前被很多互聯網公司搶奪,在極短時刻完結了傳統職業幾十年升遷道路的“人才”俄然發現,自己不得不回到底層的崗位從頭做起。
相同的故事,在國內正要上演。
05
在《Startup.com》電影中,男主角費盡周折終于拿到了梅菲爾德基金的危險出資。這家組織是能夠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派風投基金,卻在亞馬遜取得300億美元股市估值的那一天被商場糾正了“三觀”。
主角從此斗志昂揚一往無前,公司不光擴張到四五百人,還被邀請與克林頓一起指點江山。
但是不久之后,由于辦理混亂、技術失竊、合伙人奮斗等原因,再加上互聯網泡沫破裂,公司逐步式微,最終只剩十幾個人。
電影的最終,主角將公司賣掉,和合作伙伴兩人一起又開了一家心理咨詢服務公司,專門幫助那些在.com熱潮衰退之后遭遇心理問題的失敗者。
聽起來,這沒準會是下一個風口。 |